马鸣乡玉米灰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摘要:本文介绍了玉米灰斑病,总结了其在马鸣乡的发生情况、症状、规律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进而推进玉米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关键词:玉米灰斑病;病因;症状;原因;防治措施;马龙县马鸣乡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马龙县马鸣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乡镇,有耕地面积1305hm2,其中旱地94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26,人均耕地01hm2,人均有粮4383kg。玉米是马鸣乡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乡玉米播种面积占旱地面积的634。近年来,马龙县植保站在病虫害调查过程中发现,马鸣乡于2010年初次传入发生玉米灰斑病,在咨卡、挪地等村委会部分地块,2011年有所减轻;2012年,面积有所扩大,且发生程度也扩大,全乡8以上地块见病,发病轻的点损失达8~10,发病重的地块病株率达80以上,几近绝收,因此防治玉米灰斑病已成为马鸣乡玉米可持续增产的关键环节。1玉米灰斑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11发病症状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会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产生淡褐色椭圆形病斑,逐渐扩展为灰褐色条斑,并与叶脉平行
f延伸呈矩形。以后发展成中央灰色,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导致叶片枯死。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会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以叶背产生较多。病菌多从下部叶片侵染,气候条件适宜可开展至整株叶片,导致过早枯死。
12病原玉米灰斑病属半知菌亚门,玉蜀黍尾孢菌,病菌菌丝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严格,在10~35℃之间均可生长,适温为20~25℃;适宜ph值为5~10,其中6~8最适;相对湿度(rh)高于85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13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潮湿和多雾的地区发生,且玉米重茬连作、密植、种植易感品种等也有利于发病。在田间,该病于6月下旬初发,开始从下部叶片发病;7月上旬发展缓慢,危害至中部叶片;7月中下旬、8月上旬发病加快加重危害;8月中下旬、由于高温高湿,迅速爆发流行。甚至在7d内能使整株叶片干枯,形成农民俗称的“秋风病”。2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原因21气候因素马鸣乡地处山区,最高海拔2038m,最低海拔1773m,生态环境复杂,6~8月是该乡的主汛期,气候温暖,雨水集中,降水充沛、
f连日阴雨,光照差,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侵入。22品种抗性差品种会单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