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
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主要以柯萨奇A组16和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年
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进展非常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
循环衰竭等。出现脑部病变的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以及神经源性的肺水肿。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本病,在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的命名,当时本病毒多侵犯3岁以
下小儿,多出现在手心、脚心、口腔黏膜,所以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肠道病毒EV71,认为也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一种
病原学。
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本病,1983年天津发生柯萨奇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1995年武汉病毒所从手足口病人的血液中分
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1998年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
峡炎流行,总共129106例病例,死亡78例,大多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报告了局部流行EV71的感染。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2008
年安徽阜阳、海南、广州、河北等也报道了本疾病的流行。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如民权79例实验室检查975为EV71阳性,
菏泽36例实验室检查100为EV71阳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三)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持续的免疫力,所以一般患过手足口病后很少发生第二次。但是持续时
间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组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
三、病原学
(一)病原体
f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A组的2、4、5、7、9、10、16型等,最常见的是16;B组的1、
2、3、4、5型;肠道病毒EV71;埃可病毒等。其中以EV71和卡萨奇病毒的A16型较为常见。
(二)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
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