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点击数:1813更新时间:20091120有这样一则关于养鱼场的故事:同一池塘中的鱼苗,同等条件的喂养,由于摄取方式不同,形成三种结果:(1)摄食积极,养的膘肥体壮;(2)摄食不积极,体态一般;(3)几乎不进食,且少游动,称“瘦鱼组”,大致各占13。如果将瘦鱼组全部捕捞起来,在另一个池塘中放养,同样的结果又出现了。将此方法多次重复,结果完全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挑选作业”,这一规则也适用于人类。大一新生刚入校,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去适应这个新的生活环境,该用什么样的心理应对方式去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以达到更快、更好地去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成功地完成“挑选作业”。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就面临着对新环境的适应,许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离开中学时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来到大学的陌生环境。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网,一年级学生很难适应。同时,新生入学后,自我观念也面临着新的冲击。在中学里,大学生往往是各个学校的优秀学生,受父母宠爱、老师重视和同学钦佩;进入大学以后,班级中汇集了来自于不同学校的优秀生,许多学生觉得自己往日的优势不复存在,就会产生失落感。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对自己所报的学校或专业不满意;有的学生未能适应大学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有的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脆弱;有的学生觉得眼下的大学生活与自己理想中的“象牙塔”相去甚远……据心理学家研究统计显示,大约有90%的大学新生入校后,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上述心理上的不适应感。适应能力较强的同学,一般在入学1个月左右能基本稳定情绪,调整好自己,把主要精力投到正常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一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同学,一般也能在3个月左右适应新的环境。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即使在6个月后却仍然不能适应。新生的这些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甚至可能导致自我发展障碍,使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危机。而此时能否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正确处理、对待新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对大学新生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主要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维度。“积极”的应对是当个体受到应激源的冲击时,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出认知和行为的努力,改变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控制应激性情境,使应激事件得到符合实际的、妥善的处理,从而减轻焦虑,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消极”的应对是使个体对学习、生活信心不足,陷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