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第二,学校、家庭应该关注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尤其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改变包办代替一切的家教思维,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而在学校的集体里,老师应该引导同学平等相处、宽容相待,及时发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这些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社会需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氛围,给学生以多元、个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实现多元选择。我们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
4民众登陆新媒体,担当和责任不能忘
针对成为新闻热点的黄洋事件,网络上有些网友在反复讨论本案中毒物的具体成分以及嫌疑人获得毒物的具体途径不得不说,这样的讨论和互动,很不妥当。
实际上,传播学研究早已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暴力和凶案作案手法过于具体的报道,可能会引发社会中的暴力和更多犯罪行为。比如,在1995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一案披露后,北大和中国矿业大学都陆续发生铊中毒案。
网络在追踪热点、延续新闻热度的同时,应承担主流媒体的应尽责任,全力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贡献应尽的力量。
【参考范文】
f教育应以德为先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爆炸,而人类的道德观念却越发淡薄了。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对于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要,而教育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智为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学校教育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定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怎样考高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德育。什么样的人才叫人才关于人才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的注释是:“德才兼备,有某种特长的人”。由此可见,“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只有德才兼备才称得上真正的人才。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司马光告诉我们: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孔夫子教导我们: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后才是游于艺。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有用,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修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能为社会接纳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古往今来,许多具有优良品德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社会需要优良品德,对于每一个组织,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