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编辑】CrazyUrus【日期】20091223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1)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