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教育学院第三届“志汉杯”学生学术竞赛作品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
以一位遵义农民工子女为例翁楚倩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市,但我国城市未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一系列问题伴随产生,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笔者以一位中等城市农民工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使用个案研究法展开研究工作。从个案对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状况入手,来分析这位农民工子女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希望与有关人士共同探讨。关键词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因素,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十分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势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农民工在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流动数量剧增、跨地区举家迁移、城镇居住时间延长,致使其子女离开原户籍所在地和受教育地。最显著的结构变化就是城市农民工的家庭化趋势,这些家庭的子女主要是父母进入城市的那部分流动子女,被称为“流动的花朵”。他们都是614周岁(或7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而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主要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这样,当儿童随着民工父母迁移到城镇,流入地政府却没有义务负责其教育。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民工子女在离开户籍地的同时,将伴随子女的失学危机。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背后,包含着我国教育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以及决策理念等诸多问题。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笔者选取了一例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对象,深入访谈、观察,了解个案对象的家庭、学校及所处社会状况,分析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在对待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有关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二.选择个案对象的缘由及个案对象的背景资料
(一)选择个案对象的缘由
个案对象是经熟人介绍认识的。该个案对象属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隔代抚养,经济拮据,一家人从贵州省仁怀市农村来到遵义城区。个案对象没有户口,又因缴纳不出学费而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