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如爱护公物,不乱扔纸屑,不争抢活动材料,活动结束能收拾物品,摆放整齐。
f第二,幼儿凭自己的意愿自选活动区活动,当发现某一区幼儿人数较多时,教师可用商量的口气征求意见,引导幼儿到其他活动区活动。第三,中大班幼儿活动时,可在每区内制定一个能力较强的幼儿负责,督促幼儿遵守规则。(二)基本部分的指导第一,根据教育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因人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对本班幼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跟踪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发挥随即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参与活动,将活动推向深入。第三,引导幼儿进行区与区之间的交往,培养社交能力。如工厂的工人将做好的产品送往商店,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上街买菜、购物,将半成品送往加工厂加工等。幼儿通过自身实践学习正确交往的方法,懂得应该怎样与人协商,尊重别人的劳动。(三)结束部分的总结第一,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活动结束,中大班的教师可组织幼儿谈一谈自己或同伴在活动区的表现,通过幼儿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评价,进一步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教师的全面总结。既对全班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情况进行那个整体概括,教师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总结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其不足,帮助幼儿发展得更好。区域活动的几个观念: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魅力。首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使我们一线教师的观
f念发生了改变,逐步确立起“个性化教育”、“观察先于指导”、“教师的促进、指导、支持者身份”等理念;其次,师生建立起和谐、亲密的情感联系,集体氛围宽松愉快;再次,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得以“扬长补短”,在区域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已明显超越了同年龄的一般发展水平。我们根据本园的探索实践,试提出以下观念:1、让环境“说话”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一种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设置,即区域环境创设,从深层的原因讲,是幼儿的认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推动。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