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142015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17题,150分。(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如果行诸文字,更是被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拿来作为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中国家训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中国家训的“一条主线”就是“尊儒”。儒学倡导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非常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胃口”。所以,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是儒学;毫无疑问,中国家训的思想主体也只能始终是“尊儒”。孔子就把开中国家训先河的周公尊为儒学奠基人,时时不忘把他当“圣人”来崇拜。在我们今天见到的所有家训中,他们谆谆告诫子孙的,几乎全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生活信条、处世哲学、审美情趣和为学方法等等。中国家训的“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齐家治国之道”,主要指的是“齐家治国”的理想。中国家训中,讲“齐家治国”人生理想与信念的随处可见,其中的帝王家训是一个亮点。周公辅政时教导侄子成王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后来,这句家训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的名训。因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新朝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贪图奢华生活,以免重蹈覆辙。自周至清,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汉武帝刘彻“尝而后知其甘苦”的家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与《诫皇属》、宋太祖赵匡胤“仁慈待人”的家训、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宝训》、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与《圣谕十六条》、清世宗雍正的《圣谕广训》、清高宗乾隆“以德遗后者昌,以奢遗后者亡”的家训……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踏下坚实脚印的帝王,都用家训要求和鼓励他们的后代致力于“奉公勤政,报国恤民”,正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家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会精英,也让他们实现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