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DLE)
盘状红斑狼疮(DLE),在红斑狼疮波谱中,属轻症,主要局限于皮肤,较少全身症状。
本病好发与面部,尤以鼻粱,鼻旁及双颊为主,常连接成蝴蝶形,亦可发生在耳壳、头皮、手背、口唇、颈背等处。据其发病部位分两型:限于下颌以上者为局限型;皮损分布超过下颌者称播散型。
皮损初起时,为浸润性,隆起红色斑丘疹,黄豆大小,边缘清楚。以后皮疹逐渐扩大,中心部位部份消退,外周略隆起呈环状。日久,呈类圆形盘状斑片,周边由红色、淡红色转变为暗红或暗紫红色,时可伴轻度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中央部明显萎缩凹陷,表面附灰黄或灰白色粘著性鳞屑,用力剥离鳞屑后可见其下皮肤毛孔明显扩大,呈筛状,剥离之鳞屑底面见细小角质栓,如钉板。皮屑愈后,残留永久性萎缩性疤痕,伴色素减退或色素沉著。发生于头皮部位皮损愈后留下永久性萎缩性脱发斑。下唇粘膜常受累,呈侵润性灰白色糜烂或浅在性溃疡,周边为暗紫红色红晕。皮损局部常无自觉症状,但时可有微痒,胀痛或灼热感。一般缺少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有发热、乏力、关节酸痛、肢端青紫等全身症状。化验血液少数可查见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本病病程慢性,迁移,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皮损。预后佳,但个别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鳞癌。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中国国内有报道:一个家族内有七人患DLE或SLE者,在25个家族内,有23人患DLE或SLE。亦有连续三代均患DLE的报道。35%患者可能与药物有关,如普鲁卡因酰胺等。此称药物性红斑狼疮。本病女性多于男性,而且好发于生育年龄(2040岁)。长期服用避孕药亦可激发本病,故认为本病与雌性激素有关。其他因素,如日晒、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等也可引起或加重本病。
中医文献中尚无类似本病相应病名,根据临床表现,把本病描述为“鬼脸病”、“日晒疮”、“马缨丹”等名称。
近三十年来,中医名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进行了多方探讨,有很多流派学说,但多宗辨证求因原则,认为本病总由先天禀性不足,肝肾亏损,七情内伤,劳累过度,以至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气滞血凝,经络阻塞,或因日光暴晒,热毒入里,瘀阻脉络,内伤脏腑,外阻肌肤所致。
治则多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本病初起常由日光过度照射引起,或使原已稳定病情突然加重,病情骤急,多发于面部,出现红色炎性皮疹,伴低热、乏力、关节酸痛等表现。系由热毒入里,火毒内困所致,故使用清热解毒,凉营清气法加以治疗,奏效较快。
(1)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