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经济社会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背景复杂,任何一种单一模式均不可能完全适应区域城镇发展需要。城市发展应该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多样化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作为动力的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国内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工业稀少,缺乏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周围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分散导致了城镇集聚能力下降;二是资源破坏以及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数量迅速增
f加,小城镇的发展刚刚起步。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不足的城市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西部地区除四川、重庆、西安等少数地区外,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城镇体系尚不健全。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二元结构的矛盾,依托国家投资建设的城市制造业与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缺乏内在联系;第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充足的农产品剩余来支持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第三,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任务十分艰巨。2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城市发展地域差异是由多个综合因素形成的。首先,由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的。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这是在长期的国土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而人口分布的疏密与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劣差别有关。其次,影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趋势的主要是经济社会因素。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向东部地带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我国沿海、中部、西部三个地带存在着明显差异。1999年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适时开发西部地带的国家战略,提出要统筹兼顾,依靠沿海地带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优势,发挥中部、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推动中部、西部地带城市的发展,逐步建立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3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