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的故事
稀土金属rareearthmetals又称稀土元素、稀土,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钪、钇、镧系17种元素的总称(常用R或RE表示),这类特殊的稀有金属因其用途广泛、作用特殊,被誉为“万能之土”、“工业维生素”、“战争金属”,成为举世公认的战略性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探明稀土储量最大的国家,这一特殊的战略资源本应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战略优势。富有战略眼光的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就讲过一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百分之八十,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遗憾的是,在无序的市场化、民营化浪潮中,中国宝贵的稀土资源却被不断涌现出来的地方企业掠夺性开采并向国际市场低价倾销。在20032007年全球经济同步繁荣、几乎所有资源品价格都在持续飚升的情况下,中国稀土价格却在持续下跌。氧化铈价格由1960年的16万21万元吨降至36万37万元吨,氧化铕由1875万2095万元吨降至335万345万元吨,金属钕由255万元吨降至385万39万元吨,仅19902005年间国际单一稀土价格就下降了30%40%。在稀土价格持续下跌的同时,美、日大规模从中国进口稀土并逐步拥有了可使用20年以上的高质量单一稀土储备,并推出了“只探不采”等战略性资源管制政策,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储量的比重则从接近90迅速下降到了2008年的52,在未来几十年还可能出现中重稀土的严重短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相对缺短的石
1
f油19902005年从15美元桶左右涨至将近100美元桶,铁矿石基准价格累计涨幅超过300。不同资源品价格变动轨迹的背后,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也折射出国家战略性资源管理方面的巨大缺憾及无序市场化的明显偏差。中国稀土的故事是一则沉重的故事。唯其沉重、触目,才更值得在新时期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平衡和可持续增长”的人们认真倾听。毕竟,历史使人明智,未来抉择的清晰思路应当来源于理性的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勇气。“万能之土”稀土的历史始于1794年。当年研究稀土的先驱、芬兰化学家加多林从伊特必矿样本中发现了未知“新土”,并从中分离出了后来命名为“钇”Y,意为“氧化物”的新元素。此后150多年中,各国化学家积极分离并发现了许多新的稀土元素:德国化学家希生格尔于1803年发现并命名了铈Ce,瑞典化学家莫桑德于1839年从铈土中分离出镧La并随后发现了镨元素Pr和铽元素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