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组交换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三:因特网时代i
ter
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1:从单个网络ARPA
et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
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于是ARPA开始研究很多网络互联的技术,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1983年TCPIP协议称为ARPA
et的标准协议。同年,ARPA
et分解成两个网络,一个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科研网ARPA
et,另一个是军用的计算机网络MIL
et。1990,ARPA
et因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
et,它是个三级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它代替ARPA
et称为i
ter
et的主要部分。1991,NSF和美国政府认识到因特网不会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支持地方网络接入,许多公司的纷纷加入,使网络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政府就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资助的NSF
et就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这种主干网也叫因特网辅助提供者ISP,考虑到因特网商用化后可能出现很多的ISP,为了是不同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1994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别有4个电信公司经营,本世纪初,美国的NAP达到了十几个。NAP是最高级的接入点,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换设备,是它们相互通信。现在的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试卷共3页(第3页)选择题答案写在选择题答题区内,其它各题在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f
4、简述在Exce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