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石嘴山市第七中学王勇
在课程改革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适用了几年了。它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源远流长,不可能再有什么创新,更不可能要求学生发明创造什么新的初等数学结论。因此,我认为数学教育创新应该着眼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勤于思考:创新的前提是理解。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申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论需要思维过程。为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要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⑵善于提问: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⑶解决问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的核心是问题”。的确,离开了问题,数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数学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解决,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练意志。就数学本身而言,解题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对于某种类型的问题,的确又存在着一定的模式。所以解题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掌握了多种题型的解题模式,领悟出数学最本质的内涵,进而忘记模式,像庖丁解牛一样,依规律而行,达到“大道
1
f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解决问题方面,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解题的思路历程和学会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总结,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提倡多题一解,以利归纳;提倡一题多解,避免思维僵化。因为一种解题思路对某一类题目可能是一种“笨”的方法,而对另一类题目就可能变为一种巧思妙解。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解决问题”,说的都是“问题”。显然,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创新的载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