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一个读书报告会,由家庭成员中的一人主讲等。所谓“专题阅读”,其实就是以一本书或一个人为基点而“生发开来”。借用一个比喻,就是在一个地方深深地挖出一个洞来,而不是到处乱挖很多的浅浅的洞。例如和孩子一起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把与萧红有关的书籍一起买来,像萧红的传记啦,对这位女作家的评价、评论的文章或文集啦,反正与萧红有关的资料都一并收来(包括网络上的文字、图片等互联网时代真好!),一起阅读、思考、比较、分析、研究等等。这样的阅读就一定会有深度,也一定会有广度,而要孩子说起这位女作家来,孩子也一定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到“那个时候”,你只要略教一下应试能力或技巧,还用担心孩子考不好语文?(注意:考好不等于学好)再说,那张不知道有多少信度的语文试卷是不是就能完全测试出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还不知道呢?!关于语文学习,不读教科书;或者只用一小部分时间去读教科书,用大量时间读经典作品的做法和说法,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很多(这里就不说我在高中阶段专题学习的做法了)山东的小学语文老师韩兴娥在课堂里的“读整本书”的做法、北京传媒大学唐晓敏教授在博文说的中小学生要读“闲书”的说法,以及我刚刚上传到博客上的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主题学习”的说法等等这些说法和做法,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f有时候我会想,什么时候,这些经典作品真正进入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时候,那样的课堂会是怎样的勃勃生机?
附:
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书目
1《呐喊》鲁迅2《边城》沈从文3《骆驼祥子》老舍4《传奇》张爱玲5《围城》钱锺书6《子夜》茅盾7《台北人》白先勇8《家》巴金9《呼兰河传》萧红10《老残游记》刘鹗11《寒夜》巴金12《彷徨》鲁迅13《官场现形记》李伯元14《财主底儿女们》路翎15《将军族》陈映真16《沉沦》郁达夫17《死水微澜》李人18《红高粱》莫言19《小二黑结婚》赵树理20《棋王》阿城21《家变》王文兴22《马桥词典》韩少功23《亚细亚的孤儿》吴浊流24《半生缘》张爱玲25《四世同堂》老舍26《胡雪岩》高阳27《啼笑因缘》张恨水28《儿子的大玩偶》黄春明29《射雕英雄传》金庸30《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31《鹿鼎记》金庸32《孽海花》曾朴33《惹事》赖和34《嫁妆一牛车》王祯和35《异域》邓克保柏扬36《曾国藩》唐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