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位美国的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一天,她来到一所学校,请校长找来三个四年级的学生。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只瓶子,又取出系着绳子的小铅锤。她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头,先后把小铅锤都放在瓶子里。她对三个学生说:“这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一口没有水的井里玩。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说完以后,她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小朋友齐声回答:“记住了!”美国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小梅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三”字刚喊完,三个小朋友各自安稳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那位教育家问小梅:“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小梅如实地告诉了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小梅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当然让别人先出去!”那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了小梅。抱了好久才放下,她对校长说:“美国这样的实验我做过多次,但每次都由于争着先往外拉铅锤,总要把瓶子掀翻。”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2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二、任弼时
任弼时同志的整个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他是很喜欢打靶的。有一次,他住在陕北的一个乡村里,让警卫员给他(创造、
制造)一个靶子。警卫员在老乡家里找到了一张芦苇席,做成
一个靶子。他问清芦苇席的来历后,马上叫警卫员送回去,他
说:“我们不能随便用老乡的一点东西。”他在北京养病时,常
到景山散步,他的身体不宜走远路,警卫员建议从一个较近的
小门进去。这个小门前面横着一条铁丝,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他(反对、拒绝)了这个善意的建议,说:“这是园里
的制度,我们不能违反。如果(必须、需要)这样做,也得和
人家商量,得到(答应、同意)。”去年,任弼时同志的妹妹从
湖南到北京来看他,临走的时候,请他写一封信给湖南省委,给他丈夫介绍一个工作。他觉得这样做不合乎组织原则,断然
拒绝了。
1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
2用“”给这段话分层,层次间是(
)关系。
3这段话写任弼时同志的()件事。写出每件事的大
意。
4写出中心句。
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f三
清晨,推开窗户。好大的雾呀
哗哗我循声望去,看见一个人影。是她,就是我天天
看到的那个年轻的女清洁工。我去菜场,特意走过她的身边。
她戴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