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
f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
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3)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参考答案10C【解析】胜:有名,出名。11B【解析】A项第①句讲喝风俗的形成。C项第②句表现李季
卿看不起陆鸿渐重复常伯熊的茶道。D项第①句表达作者反对过度喝茶,第②句讲吴王孙皓喜好喝酒并让下臣喝醉。
12.C【解析】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1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相继”“山积”“色额”各1分,大意1分)(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教摊”“故事”“鄙”各1分,大意1分)3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诣”“无所”,“而已”各1分,大意1分)
f参考译文: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