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为学贵慎始。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不自在,难受。然而,时间久了,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刘善走在上面反倒被绊了一下,吓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块,过了一会儿,走在这里仍然是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也就习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二是习惯可以改变;三是“养成”与“改变”的条件都是时间“久”,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的阅读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是读懂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时,不能浮光掠影,只求大致了解,字的读音,笔画,与前后字的搭配等,要仔细的思考,认真的推敲,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逐字逐句地看,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看,以提高阅读速度。其次,阅读离不开读,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
1
f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应用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时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要求学生用舒缓赞叹的语调展现优美的景色,有时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朗读的习惯。如在教学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但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来说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价读、配乐读等形式;纵向来说有以下几个层次:初读要求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理清思路、质疑问难,三读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四读充分领悟、美点寻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