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附录F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邵丽丽、刘玉村、巩玉秀、王力红、吴安华、胡必杰、魏华、李卫光、贾会学、张桂花、曹红谊。ST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9082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感染源sourceofi
fectio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32传播途径modesoflra
smissio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33易感人群susceptiblehosts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34标准预防staodardprecaotio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f35空气传播airbor
etra
smissio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36飞沫传播droplettra
smissio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l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37接触传播co
tacttra
smissio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38感染链i
fectio
chai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9个人防护用品perso
alprotectiveequipme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