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美国政府推出了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8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科研、教育等重点领域。《2010制造业促进法案》政府10年投资1500万美元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辅助的基础设施,建立清洁能源发展风险基金。并用13亿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
鼓励创新。促进技术扩散,扩大技术溢出效应,降低技术开发创新的风险成本。政府出资研发新技术,并在技术成熟时传播给企业,通过企业将科学技术转换成真正的成产率,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重建联邦研究、发展基金,努力构造企业、实验室、国家间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降低制造业成本。通过税收政策,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改革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医疗卫生保险成本。实施节能计划,降低能源成本。加强教育,培训多样化,降低制造业人力成本,提高制造业吸引引用外资的能力。
三、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承担了短期内减少事业的目标,也是着眼于构建长远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它必然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中美制造由互补关系向竞争关系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发展模式。依靠廉价的资源,劳动力,优惠政策,我国成为制造大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接受了国际产业的转移,一直与美国类似是互补关系。美国再工业化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借助美国再工业化成果,美国想摆脱贸易逆差的现状。而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再工业化的产业发展领域上存在重叠,经济全球化下,两国必然在资本、资源、人才、技术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
美国利用“美国力量”制造障碍,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制造贸易摩擦。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各种手段,发起对我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提升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难度。一方面以产业安全、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我国有实力的企业跨国并购,一方面进行不实报道,如中国威胁论,提高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利用先进技术上的优势或者垄断,加强对我国技术的控制和封锁。外资大量存在会从市场、技术、品牌等方面加强对我国制造的控制或提高制造业的标准,消弱我国制造业的自主性。
机遇与挑战并存。有目标,有选择的接受国外产业的转移。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并且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原有技术优势上的。再工业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会淘汰一些落后的产业。我国技术与美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通过目标、有选择的接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