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确的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但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尤其是无协同、相加作用的甚至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6、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7、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特别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8、注重研究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药费支出,防止浪费。(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和调整原则1、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妇和哺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2、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剂;静脉用药除治疗需要外一般用点滴法;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抗菌药物的皮试,保证用药安全;更换药品要慎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在用药三天以上无效时方可考虑更换。3、对于严重特殊的细菌感染病人,除必须及时送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外,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联合药敏、血清杀菌
3
f效价等项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4、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后,可结合临床对原来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选用抗菌药物同时要注意药品来源及价格。静脉滴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5、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抗菌药物一般使用至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6、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72小时后如效果不显或病情加重者,应多方面分析原因,确属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时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或根据药敏试验,改用其他敏感药物。三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原则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2、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3、需用药时间较长有产生耐药可能者。4、联合用药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者。5、需联合用药的严重感染如消化道穿孔性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6、病原菌末明的严重感染,可先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后,即可开始联合用药,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联合用药应选择协同或相加作用的组合,多数病人应选择二联用药为宜,一般不用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如选用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