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1521来源:《求是》期号:20069作者:汪光焘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民主要依靠自己力量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全国每年约有2的农户自发建房。2004年底,全国村庄人均住房面积达279平方米。二是村庄的综合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在加强对农民建房指导的同时,一些地区通过实施移民建镇、工程移民、扶贫移民、牧民定居等,使村庄和农房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投入,部分地区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城市供水、公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郊区农村延伸,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有所改善,城乡联系更为紧密。四是通过实施村庄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部分地区分期、分批、集中对规模较大的村庄进行治理,建立了村庄公共设施与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明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改变。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仍然普遍较差,与城市相比总体上仍然十分落后。一是建设乱。大多数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沿公路建房,居住点分布散乱,建新屋不拆旧宅,形成“空心村”,有的盲目模仿城市建小区,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建筑风格缺乏当地乡村特色。东部地区有些村庄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中西部地区农民改建住房逐渐增多,有的在重复东部地区的老路。二是饮水难。北方地区不少村庄严重缺水,东部地区部分农村出现水质性缺水,村庄集中供水设施缺乏,许多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三是环境差。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村内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排,造成河流、水塘污染,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每年约12亿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沟渠、水塘成为污水池、垃圾堆放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一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强度的加剧,生产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大量增加,超出农村生态环境自我平衡能力。二是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不足。中国农村的传统是
f农民自建房屋,村庄公共设施因陋就简,村路等设施建设一般来源于募集捐助。由于缺少公共积累,村集体没有能力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