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居民认为是神,建造了祠堂来祭祀它。唉,樟树是著名的木材,而那棵樟树依托树根长得那么高大它种植的根基是那样的牢固,蕴含着日月的精华,接受雨露的滋润,经历了许多年,于是在人间长成与众不同奇特高大的树。而那些榆树栎树之辈,盘旋屈曲粗大笨重,无缘无故地并立在它的旁边,为什么呢?【翻译】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子长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很激烈不能抑制。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常常在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会因为一地一时的遭遇而改变,而自己随着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遇到不幸而处境困窘,那么用来使其心志平静,使他的性情得到愉悦,也一定有其中的道理。至于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闾巷小人,一旦他的心意不快乐,(或一旦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表现在眉目之间,这大概就是孔子赞美颜渊,而责备子路的恼怒,我看古代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的人是很困难的。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书集,书中表现出淡薄平和,潇洒自然,闲适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困窘所困扰,而只是把困窘当作一种娱乐。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1,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2。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3,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4。设不幸而处其穷5,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6,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7,而责子路之愠见8,古之难其人久矣9。已而观陶子之集10,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11,悠然势分之外12,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13。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14,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15,谓为大节16,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17。夫穷苦迫于外,饥寒于肤18,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19。昔虞伯生慕陶20,而并诸邵子之间21。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1司马长子即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因替不得已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之辱。从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多有抑郁不平之气,后人认为是他个人遭际的反映。2勃勃兴盛的样子。3轻重之衡指对于事物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