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娣”,是指一个女子出嫁时有自己的侄女或妹妹陪着,妻子叫做“嫡”,陪嫁的叫“侄”或“娣”,“侄、娣”又被称为“媵”。对此,《公羊传》中也有记载,并记载说男子有九个配偶。是否有几个配偶,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至少说明男子有妻媵好几个女子。在《归妹》初九中也有这样记载:“归妹以娣。”嫁妹以作娣,说明娣
f确实存在。《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无攸利。”《周易全解》:“此女子承筐,但筐中是空的,因为她没有资格参加祭祀,她不是正妻而是娣。”1这些资料不仅充分说明了证明“娣‘的存在,而且还证明了丈夫拥有的每个女子地位不相同,妻的地位最高,娣居于其下。三、无婚姻自由由于礼节非常多,在那个时代,女子是没有婚姻自由的。其中的《蒙》六三有所显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女”谓六三,即“勿用取之女”,“金夫”谓上九。此六三之女,自往求见“金夫”。唐朝的孔颖达这样注释:“女之为礼,正行待命而嫁,今先求于夫,乃非礼而动。”可见,在婚姻中,女子不能主动向男子求婚,要等待男子来求婚再嫁,或者遵从“父母之命”,否则,就不合礼制,为人们所不能接受。一个女子按照习俗随着自己的姑姑或者姐姐一起出嫁,对于他们来讲毫无婚姻的自由可言。其中的《归妹》卦可以了解到,初九曰“归妹以娣”,九四曰“归妹衍期,迟归有时”。商代的帝乙嫁他的妹妹,以妹之“娣”陪嫁,但婚期却被帝乙一拖再拖。六三曰“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帝乙本来想以家中的地位卑贱的女子代替“娣”陪嫁,但这个贱女却被送了回来,帝乙最后不得已,还是“娣”作为陪嫁了。六五曰“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在帝乙妹妹出嫁的当天,“妹”的嫁衣还赶不上“娣”的嫁衣漂亮高贵。从这些卦辞我们可以看出,帝乙先是不愿意让她随“妹”陪嫁,于是故意拖延婚
f期,继而又企图以其他贱女代替陪嫁,可是,终究无法,帝乙只好让“娣”陪嫁,然后置办一套比“妹”的嫁衣更华美的嫁衣,以此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也表达自己的感情。四、抢婚习俗结婚是婚姻习俗的最高潮阶段,故双方都非常重视,和近代一样,结婚当天新郎要亲自去迎娶新娘,至于结婚的形式,在《易经》中也有记载,《咸》是专门说明婚姻关系的卦辞。其组合为上“兑”属阴,下“艮”属阳,画卦的人认为阴阳相互交映,刚柔相济才能有所感情。所以就用“上阴下阳”象征夫妻关系,占得此卦就比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