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1、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考纲剖析一、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1、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其实,沧海桑田是形象,大漠孤城是形象,田园风光、湖光山色也是形象。在即兴即景之作里,形象就是意象。由此可见,形象和意境是一种种属关系和包容关系。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件。①古典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城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虽然高考设题时没有直接考察学生的领悟作品形象和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但它通过考查“折柳”这一关键词的作法,将形象的考察暗寓其中,因为,折柳就是“折柳曲”的省称,其意境是:在春晓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是“折柳曲”。但我们体味一下,还是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想象的空间里,眼前拓开了一幅画面:夜阑人静一位游子正在聚神凝听,侧耳伸首,想到春天已到来,而自己却漂流在外,不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不言形象然而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②诗歌的形象里面包孕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如:《采莲曲》(其二)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描写了一群美丽、天真、烂漫、勤劳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作者没有将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却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让她们夹杂在田田的荷叶、艳艳的何丛之中。使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试想一下,在这美丽的景色和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难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喜爱之情吗?③诗歌的形象往往代表相对固定的意义并能传达情感、揭示主旨。如:《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首诗里,“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秋士”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