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r
252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r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r
r
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r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能力培养r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r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
1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r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突破200万大关,达212万人,2005年又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2006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3万人。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早在2004年就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200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200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