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f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天气奇好,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抱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是啊,“老忠”一家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全考虑到这些,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执教班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