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有效回收率达8575。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2。14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问卷由大学生分散或集体填写并现场回收。问卷测试之初,研究者讲解指导用语,明确问卷的保密性和学术性。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和AMOS180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数据结果,选取了36名大学生做了相关的访谈调查。表2研究对象调查信息调查对象分类人数百分比()性别男427416女602584专业文科类506494理工科类523506大一223217年级大二299291大三267259大四240233第一志愿586567专业选择志愿服从调剂专业168165转专业成功6462非第一志愿211206其次,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考察因素间相关,且相关均为显著,两两相关系数在0540~076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表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异,不可互相替代;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在0728~090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表明各因素与总体概念一致。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调查结果分析21大学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分别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四个因子及专业认同整体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从平均数分析,问卷平均分为266,略低于中值3分。总体上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各个维度来看,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性相对较高,适切性相对较低,也可以认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更多地表现在对专业的认知上,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相对较少。且较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的性格特征不是非常匹配,在数据上表现为专业认同适切性相对较低。表3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总体情况294?59264?77268?71238?68266?59笔者认为,这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学校学习和行业实践脱节的现实。由于缺少切切实实的专业实践,专业情感投入缺乏实践平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专业实践体验,因此,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对专业的认知层面。从更深一层讲,由于缺乏专业的情感投入和行为实践,对于专业的认识也是肤浅和平淡的,这种表面的认识很难和自身需求发生共鸣,导致学生在专业适切性维度的自评分中表现出较低的均值。2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比较分析以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及四个因子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专业志愿作为自变量,进行了交互性分析,但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本文中将从性别、年级、专业选择意愿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专业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