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的
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
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两项不合题意要求。
8.2015邯郸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
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A、B两项主要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排除;C项符合题意,斯
大林上台后,苏联逐渐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执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政策;D项是为C项服务
的。故应选C。
9.2015广东中山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
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3
fB.余粮收集制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答案】A【解析】由“殖民地”可知题干强调不合理的过度的索取。斯大林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不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C项错误;大规模开荒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故D项错误。10.2015新疆模拟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设问所给的时间1935~197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苏联进行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五年计划”,苏联一跃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的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故D项正确。苏联原为一个农业国,A项错误。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改革都未取得明显成效,B项错误。C项是二战以后的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11.2015南京“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