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
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
4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f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君为臣纲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
6“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7“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汉武帝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下列与此相关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B大一统的文化体制形成C民间私人办学蔚然成风D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
10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①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