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结、流失减少沙尘产生量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主要目标综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深松、地膜覆盖播种等多项技术措施。朱自玺等在2000年从能量平衡角度解释了覆盖的保墒机理即土壤覆盖后农田乱流交换系数和显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亦
即用于土壤蒸发的能量减小从而减少了土壤蒸发。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是2种常用覆盖方式地膜可隔断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交换有效抑制土壤蒸发并保持均衡的土壤水分
分布提高地温使作物成熟期提前。同时保护性耕作下棉田土壤其它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水肥利用率相对提高目前的研究多是针对于大量元素而对于棉花生长所需的硼、
f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在保护性耕作下的积累及利用规律研究则鲜见报道。本项研究可通过大田试验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研究队伍对保护性耕作下棉花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动态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推广提供养分利用方面的有力依据同时通过微量养分积累的动态变化可深入剖析保护性耕作下棉田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及揭示耕作制度土壤环境养分吸收这一农业生产
系统的连锁反应及动态规律。本课题组成员曾主持和参与耕地地力保护基金项目7403070402和发展生态治理沙漠化
土地基金项目2403070405研究中发现覆秸秆和覆膜对棉花利用氮、磷、钾的效率较常规的不覆任何覆盖物的种植方式要高而且棉花产量也有提高但以前的研究没有重视保护性耕作下棉花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规律及其积累动态在本项目中拟进行补充和创新将耕作栽培学与植物营养学及营养生态学三个学科有机结合揭示微量元素在保护性耕作下的动态积累规律。微量元素对棉花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保护性耕作下棉花吸收微量元素的动态规律研究是有关保护性耕作研究的开创性工作之一目前在国内研究者极少此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结果可指导当地的棉花生产和微肥合理施用。三、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旨在探索保护性耕作
下棉田土壤及植株中微量元素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保护性
f耕作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途径而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改变又间接改变的土壤中养分供应状况和植株体吸收养分
的效率目前人们在棉花研究上都是以大量元素中的氮、磷、钾作为重点
而忽视了微量元素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而棉花的衰败不但与病虫害有关系还与微量元素的营养失调及吸收、积累有着密切联系。本课题着重研究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棉花植株中微量元素的立体积累动态不但从空间上、还从生长时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