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c教材D工具书e参考书F古籍整理g论文h研究报告I调查报告J新产品K新技术、新工艺L其他字号
小四号字体仿宋_gb2312。
二、立论依据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及其
f它措施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在棉花生产过程中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相结合即能达到保土保水的目的又能符合当地农艺的要求。棉花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保墒、增温和除草防止土壤板结、流失减少沙尘产生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及养分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综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深松、地膜覆盖播种等多项技术措施。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十九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虽然获得了几十年不错的粮食产量但是由于植被破坏、土地大量翻耕土壤退化20世纪30年代干旱、贫瘠、细碎的裸露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成千上万吨表土被刮走沙尘遮天蔽日酿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强沙尘暴天气。“黑风暴”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新方法的探索。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科学家确认是铧式犁翻耕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使得土壤缺乏抵抗干旱和大风天气的能力。由此逐步创立了以秸秆、残茬覆盖和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并发展成为美国主流的耕作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护性耕作逐步推广应用到70多个国家据FAO统计目前全世界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达到169亿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
f1。主要在旱作农业区小麦、大麦、玉米、苜蓿、豆类、油菜、棉花、小杂粮等10多种作物的生产上应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应用面积均已超过本国耕地面积的70。2002年8月第二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呼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机构《科学》周刊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认为传统耕作导致的土壤有机质衰竭土壤结构破坏水分的入渗和储存减少风蚀
水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产量下降这一恶化过程是缓慢的3050年才明朗化但后果却是致命的全世界必须更广泛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否则未来2050年就要面临严重的气候、土壤和粮食生产方面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快讯》以及《世界农业走向20152030年》中称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未来1020年中保护性耕作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