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生,第一天上班就打包,不会干,一上来就被铁皮将手指划破,血竟喷到了旁边的墙上,幸好早准备有止血胶布,包上再接着干。
当时华为工资并不高,不论文凭高低,月工资仅几百元。也没有什么补贴,更不计加班费。即使这样,1991年的华为依然现金流非常紧张,到处借贷困难,到帐的订货合同预
f付款,都全部投入到生产和开发。产品出不来,全国各地已经预定华为交换机的催货电话、电报、传真不断,我们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公司领导几乎每天都来检查生产及开发的进度,询问原材料到货情况,或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与分工。遇到吃饭时间,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按华为不成文的规矩,同桌吃饭,由其中职位最高的领导个人付款请大家吃饭。会议那段岁月,虽然环境艰难,但是大家干得很开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个个都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儿。
开发项目组只有五、六个人员,不仅负责硬件像电路板、话务台的设计制作,还要负责全部软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关键时刻,从白天到晚上不断地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记得有位工程师,负责改写软件和测试全机性能。他累了就抽支烟或闭一下眼,病了也一边吃药一边不停地干。当项目成功,机器出厂,他又到上海指导安装开通,累得连眼角膜都掉了,不得不住院手术,才保住了视力。
当时没有任何自动测试设备,外加工焊接的电路板,成千上万的焊点都是品质部的员工用放大镜一个一个地目测检查有没有虚焊、漏焊、连焊。交换机的性能检验是总测工段的工程师用话机一项一项地测试。遇到大话务量测试,往往要将全厂的人都叫到一起,60多部话机,一人两部话机,同时拿起话筒试。天天看测试结果,天天晚上开会讨论攻关。1991年12月,我们终于通过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高温及链路老化测试整机性能稳定,电话打出接入畅通、音质良好。公司决定正式宣布出厂8台,产值100万元。首批BH03(24224)3台于1991年12月2日包装发货出厂。1991年12月31日晚,公司在蚝业村工业大楼三楼开了一个庆功会。全部员工聚集“乡下”,隆重庆祝第一个有华为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厂。简单的自助餐,加上啤酒,我们开了一个简陋而又热烈的庆功会。事后才知道,公司在1991年收到的订货预付款也已经全部用完了,公司帐上已没有什么资金了,再发不出货,公司就要破产了。1991年这一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胜利,成为华为创业崛起之路上关键的一步。这可真是天道酬勤,1992年,华为的产品大批出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