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学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量的改变这种行为的计划方案5。早在1963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就发表了《反中途辍学运动》(The1963DroupoutCampaig
)报告,重在指出学生中途辍学是教育的严重损失,号召公众预先发现潜在的辍学问题,帮助已辍学的学生返回学校。影响美国学生中途辍学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6。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是由“倦怠”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其中以Freude
berger(人们通常认为Freude
berger是倦怠研究的开创人)和Maslach对“倦怠”所下的定义被引用的最多7。90年代初,日本媒体曾对中学生厌学数理作过报道。近年来,日本文部省曾经对全国49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厌学数理的中学
f生已超过半数,达52,比1995年的同类调查增加了5个百分点8。日本在谋求解决日益严重的厌学生、流失生问题时,强调把学校建成学生的“精神场所”即学校通过日常各种教育活动和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9。二、对国内厌学问题研究现状概述8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学者对城乡学生厌学做过大量调查,认为学生厌学相当严重,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等方面,总结归纳如下:1、厌学的定义及特征关于“厌学”,不同的人所下的定义稍有不同,有人称之为厌学感,有人称之为厌学症,还有人称之为厌学情绪。从网上检索到的出现频次最多的厌学的定义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其表现为对学习的作用存在偏见,情绪表现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10。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11。肖格格(2004)认为,厌学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对学习不但厌倦,而且有意识的拒绝和逃避的行为。厌学可以仅仅是一种心理性的活动,也可以表现在行为上。它的根本特征是对学习有意识的放弃和抗拒12。2、厌学成因分析安秋玲、李召存(2005)结合自己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体会和反
f思,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导致某些厌学类型深层内在心理动因:1自我导向的偏失;2自主学习动机被替代;3相关心理需要被忽视;4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困扰13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