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大兴调查之风,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实情,取得真经。但个别单位开展“形式主义调研”,搞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检查,像打造旅游线路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中部某县一个乡镇成为出名的“被调研明星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意味着乡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领导前来调研。有一个区最多的一天接待了6位厅级领导来调研,领导调研的题目也几乎一模一样。个别地方领导喜好开展集体调研,每到年底就组织全市所有县区的负责人下去调研,每到一地都要事先精心选择企业、确定路线。
基层干部群众将此类调研形象描述为“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并将其总结为“三多三少”:到基层调研作指示的多,虚心求教的少开展一般性调研多,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少、蹲点调研更少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无论什么调研主题,去的是同一条路线、访的是同一批对象、听的是同一套说辞,搞“大伙演、领导看”的走秀式调研。这种形式主义的“走秀式调研”,名曰“眼睛向下”,俯下身子虚心向群众求教,结果变成“钦差大臣”,下车伊始作“指示”。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提前通知做准备,到了先开座谈会,听指定好的几个人对着材料介绍情况,然后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基本不与群众接触。下去就是为了出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更谈不上深入实际、深入矛盾、深入现场解决具体问题。还有个别领导,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搞“嫌贫爱富”式调研。中部某省一个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地方,前往调研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令当地政府应接不暇,群众对此极为反感。
服务群众推诿式
有的单位表面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门好进、脸好看”,但还是“事难办”,将过去的“管卡压”变成了现在的“推绕拖”。有一招叫作“打太极”,借口作风上、纪律上管得严了、抓得紧了、查得细了,工作上框框多了、条条细了、规则紧了、工作难办了,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对来办事、解决问题的普通百姓,像端坐在庙堂之上的“弥勒佛木偶”,嘴上只说“好好好”,多方搪塞,东拉西扯地“打太极”,互相推诿,以各种借口“玩推手”,把办事的人“踢来踢去”。一招叫做“软钉子”,服务承诺、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显示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