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角度评价我国会计基本准则
我国于1992年11月颁布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这一用会计准则取代统一会计制度的改革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准则实际上是一份基本会计准则,但是还不成熟,需要修改和完善。为了适应新的会计环境,为了和国际接轨,2006年2月15日公布了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而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在功能上就相当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由于我国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及另外的一些原因,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从产生背景上看,在建国初,为了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但随着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有会计制度越来越显得与新经济环境格格不入。会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而我国当时没有通过会计概念框架而是通过颁布基本会计准则来实现会计体制改革。我觉得这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我们不了解财务概念框架。一、我国当时改革开放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还比较封闭对西方各方面都还不够了解。国内会计人员对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了解实在有限。二、我国原本的会计理论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研究不多。西方会计研究进度领先我们太多。就好比是对刚进小学的人讲解大学里的微积分,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一个过渡。三、就当时看西方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而西方早已经是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西方社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不一定适合我国。而当时又迫切的需要改革会计制度,于是《企业会计准则》应运而生。从发展上看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比较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加接近。纵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内容先后分布上也与财务会计框架趋同。这点也显示了我国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了。一、在财务报告的目标上,新基本准则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较旧基本准则更加具体,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