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业和林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第二产业以二、三类工业为主,无朝阳产业,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产业以商业为主,科研教育初具规模,但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3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一方面,农民过度垦荒,无节制地向土地索取粮食,将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耕地,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农田,加快了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月牙堤内,一大批科研院校,甚至几十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严重超出了该区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和环境承载力。
f4基础设施短缺,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无统一的供水体系,直接影响到城市供水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及环卫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渗坑。5用地布局混乱,建设无序,景观质量较差。滹沱河的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生产、生活用地混杂,交通不畅,空间无序,沿主要干道两侧的建筑破旧,河道两岸垃圾成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石家庄现代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要求相去甚远。6绿化面积少,植被疏枯,固沙树种、草种单一。整个研究区域内林地少,仅3000h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5%,且林带种植结构简单,郁闭度很低,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4、滹沱河生态环境修复对于滹沱河河道的治理,我们在保证其水利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理念,即保持河流的连续性和与城市的共生互补性,重点处理好河流两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重点做好生态防洪、植物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41土地利用模式基于滹沱河流域的特殊功能,在综合建设适宜性、景观适宜性、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评价表1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三大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景观经济并重”的原则下,制定出科学合理、优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一线、两岸、三段、六区”,使该区域成为石家庄市区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风景旅游度假区、近郊森林公园、生态农业教育科研基地。“一线”是指在滹沱河行洪制导线以内,结合防洪要求分断面进行控制,300m以内五年一遇为永久性河道,300m~800m为沙地草甸,800m以外至行洪制导线为疏林草地。“两岸”为防风林带。“三段”是指滹沱河3个功能有别的宏观功能段,即南水北调工程以西为集园、林、果、田、居为一体的大地自然景观功能段,南水北调工程京深高速公路段为游憩休闲度假功能段,京深高速公路以东为农、林、苗结合型的生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