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立河流和洪泛平原生境、建设人工大坝等工
f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使日流量趋于稳定。但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河流经长时间的运行,来自上游的沉积物不断积累,冲刷洪水流量减小,水和沉淀物的自然流动受到抑制,水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水库和下游地区,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则弥补了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蒙大纳法、流量持续时间曲线法、栖息地排水法、水力学评价法等方法,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生态需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道自身的物理形态、所关心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等对流量的需求方面,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未能加以充分考虑。世纪90年代后,20petts认为在河流管理中,应从纵向的连接、洪泛平原的流量、维持河道的流量3个方面进行考虑,并提出确定生态系统可接受流量的两个步骤:一是制定生态目标和综合目标,提出生境和物种数量可接受的损失度,如在荷兰的自然政策方针中,生态系统可接受的最大损失度为物种的5%;二是参照基流量、考虑当前可接受的平均流量、极低或极高的流量及频率和持续时间,确定可操作的最小单元,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生态目标。22国内河流治理进程与国外相比,由于国内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具体表现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频繁断流、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江河湖泊水体污染严重。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流认识的深入及工程的实施,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基本上没有工程实践。3、对滹沱河石家庄段生态环境的认识31生态环境现状滹沱河是海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山西省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