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人,从家族到国家都设有学校;从小到大,都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人的重点,是务必让每个人通过学习修养品性,不光是避免其走上歪门邪道、随性放肆。虽然每个人性格有刚柔缓急的差异,都可以进入学校(培养),而没有“过”和“不及”的极端情况出现。学校让人的见识开明,气质充盈于胸间,那么人们在人生进退和各类语境下的表现,就没有不恰当的地方;面对生死祸福这样的大事,也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信念。作为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像这样通过学习来修养身性的。学校又让人们知道万事万物的变化,古往今来国家兴旺混乱的规律,至于哪些有害哪些有益、哪些该放弃哪些该保留,哪些为先哪些为后、哪些为头哪些为尾这些事情的关键,(学校)没有不让学生知道的。在学校里,四海九州的大业、治理国家的谋略都能够学到。等到离开学校而担当治理天下的大任、位列官员之中的时候,就按照情况(的不同)而施行相应的治理,没有不恰当的。为什么呢,这是他一直以来学习的结果啊。后来时代一代一代衰落,圣人办学的方式都受到了损坏。千余年来,即使学校有留存的,都不一定是古代办学的方法了。人们的秉性举止,只随其心意;而处理政务统治百姓的方法,本来就不再讲授了。读书人有聪明质朴的本质,但是却没有教育修养的熏陶的过程,那么他们的不成材就成为了必然。用不
f学习不成才的人作为治理天下的官员,又逢治理衰微、社会积弊的时候,这样来治理没有受到教化的百姓,哎,仁政之所以得不到施行,盗贼泛滥、重典刑罚之所以泛滥,这不就是因为这个吗?皇祜元年,遇到县令李君详到县里,开始商议兴立学校。县里的读书人某某和他的门徒都宣称一定要致力于兴立学校,没有不互相勉励并欣然向往的。因此,兴立学校的建材没有通过税赋就征集齐备,能工巧匠没有通过征召就来了很多。从新修学校勘察选址到建设完工,总计只有数天而已,是多么的计划周详且建设神速啊!在各地学校荒废的时候,有从事管理的人议论:一直都说学校这个事物是老百姓的感情说不喜欢接受的。等到看到这个学校的兴建,在学校荒废教学很多年以后,只是这里的县令的一个倡议,就让四方百姓积极响应,唯恐不及地谋划这件事情。那么这个人说老百姓不喜欢学校的说法,真是这样吗?在这个好县令当政期间,顺应其致力于重视教育的氛围,大力兴建的作为教室的场馆,至于图画书籍和教学所需器材,没有不齐备的,都用来培养有用的读书人。即使现在距离古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