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
f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
f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2、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