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施工中。
f3、控制点测量作业要做好书面记录,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全部测设数据,进行计算,并交由测量主管负责人复核,最后经监理工程师认证,方可投入使用并归档保存。
4、定位桩采取桩周围浇注混凝土固定,搭设保护架,悬挂明显标志以提示,水准引测点、结构定位线尽量引测到永久建筑物上,表识明显,不准堆放材料遮挡。
5、每次放样、放高程前必须与控制点进行复核无误后才进行细部放样、放高程的工作。测点时尽量将仪器架设在混凝土结构上,以避免临时设施变形误导测量或影响测量精度。
6、定期对各级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测,维护各级控制网测量成果。7、引入结构构件安装前预检,安装时校正,安装后复检的机制:8、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优化测量方案,并尽量在外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测量。9、架设仪器时要保证架设地点坚硬,不致因架设仪器后,发生下沉现象。尽可能利用早上时间进行复测。5施工监测51监测项目及监测依据51l监测项目1地下室施工阶段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2地下室施工阶段地下室基础的沉降监测;3主楼施工阶段地上结构的沉降及垂直度监测。512监测依据
变形监测及平面控制网点位精度要求见下表:
f变形测量等级二级
沉降观测点高差中误差≤015mm
位移观测坐标点中误差≤10mm
52监测项目的特点及监测重点
521监测方法
根据现场情况和设计要求,我们在支护周围每隔15米设一个三维监测点,组成一个变形监测网。利用基坑周边的二级控制网采用直接测量法:通过精度较高的苏一光全站仪直接测出监测点的三维变形值,也叫实时差分测量。每次观测所得到的各个观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到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积位移值。
从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开始,到±0000结构顶板施工结束。
根据工程施工的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经济又安全。拟定监测频率如下:
监测内容
底板浇筑后3天
周边建筑物
1次天
周边地表
1次2天
围护墙体
1次2天
监测频率
地下室结构出±0000前
回填土
1次天
1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次2天
1次周
监测报警值如下表所示:
监测项目
速率(mmd)
报警值(mm)
主体结构出±0000后1次天1次周
速率(mmd)
f支护顶位移监测
±3
±30
±35
支护顶沉降监测
±5
±20
±25
地表点监测
±3
±16
±20
周边建构筑物位
±3
±16
±20
移
53地下室基础沉降观测53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本工程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作沉降观测记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