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舒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其代表作《致橡树》是新时期的一首女性爱情诗歌,呼吁女性追求个性自由、独立意识,在当下对启迪读者追求自由、独立、平等也有非常大的价值,所以研究《致橡树》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女性一《致橡树》写作背景简介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1978年《今天》第一次发布了舒婷的《致橡树》,但是这首诗歌的产生是在1977年3月。在1977年3月的某个晚上,舒婷和蔡其矫先生一起在厦门的鼓浪屿散步,作为舒婷诗歌创作的启蒙者,蔡其矫对舒婷说了很多自己思考人生的话语,导致舒婷产生了灵感。蔡其矫觉得现在的女性缺点太多,对于那些性情比较温柔的女性来说,她们的头脑都比较简单对于那些比较聪明勤奋、爱好打拼事业的女性来说,她们只顾自己的事业,却忘记了梳妆打扮,令周围的男人不敢接触,不是让人佩服的女性。经过舒婷一番感悟之后,与蔡其矫老先生产生了极为激烈的辩论,认为这个时代的男性对女人要求太多,特别是
f在外貌、性格、智商等方面,但是女性在这个时代却缺乏选择男性的权利,她认为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也没有太多十全十美的男性。另外一方面,舒婷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不仅男性应该对女性有要求,女性也应该对男性有一定要求。因此,舒婷产生了很大的感慨,回到住所夜不能寐,写下了《橡树》,后来在著名诗人艾青的建议下,舒婷将《橡树》改为《致橡树》。
二《致橡树》的解读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每个人对爱情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在接触爱情后,都会因为爱情而伤尽脑筋,甚至会失去理智,越来越依附于他人,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地更突出。一些女性在遇到爱情就会失去个性、追求,就会失去原来的梦想,成为别人的附庸。舒婷为了表达这种意境,在诗的开头就使用“攀援的凌霄花”、“险峰”、“春雨”等词汇来描述投入爱情并且失去自我的女性,对这些人,作者表达了一种鄙弃的态度。作者的理解为,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的爱情终会回复平淡,如果女性投入爱情太深就会导致应付平淡生活能力的下降,这样就会丧失自我的个性,完全为对方付出,是很不值得的。舒婷这些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沉迷于爱情的女性,呼吁她们重新树立独立的意识,不要依靠对方的伟大来扶持自己,要明白这种伟大永远不属于自己,不要只为别
f人付出,为别人风险雨露、阳光等。舒婷在第一节写各种不应该得到提倡的现象,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