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1r
1、三皇五帝r
谁是“三皇”?谁是“五帝”?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历史学家对这些“皇”呀、“帝”呀,各说各话。比方,“三皇”的名单,就有六份;“五帝”的名单,也有三份。r
先列“三皇”的六份名单:①天皇、地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娲、神农;④伏羲、神农、祝融;⑤伏羲、神农、黄帝:⑥燧人、伏羲、神农。r
再列“五帝”的三份名单:①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②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③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r
上述名单,见于不同史籍。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方,太嗥,义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即神农氏,举此两人之名,便知“三皇”与“五帝”也有混淆。再说,少嗥即少昊;帝喾即高辛;唐尧,陶唐氏,故名唐尧;虞舜,有虞氏,故名虞舜。r
“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尤以“三皇”,神话气味浓厚,既无当时的文字记录留下来,也没有地下文物可资引证。r
不能以为古书的记载,就是“历史”了。也不能把传说当真事,作“考证”。今天科学日新月异,对历史的考证就更加严格,讲史就更要具备各种科学常识。r
2、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r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r
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并无此种说法。而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则是各典籍之共识。当然,我们也不妨推测:所谓炎、黄两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话色彩的华夏两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黄帝也许就是两大部落的酋长。r
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吕氏春秋》记述:“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r
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据说,神农为辨识草木、昆虫的药性,竟曾“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作为“帝”,自当担负更多的“尝药济人”的艰险重任,比诸征方士觅求长生不老药的秦皇汉武,那真是迥于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