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策略及训练
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文言实词数量很多,应以牢记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为主,适当扩大范围,尽量多积累。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要掌握一些规律。2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二、牢记两点翻译原则
1译文要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雅”,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九题的翻译题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句中“事”可译为:侍奉、事奉、服侍、服事、侍(君)、为办事、谋事、效力等,若译为:事(君)、从事、治事、事件等,此点就不得分。2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重在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与实际应用能力。正如余闻先生所说:“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把握,但更要求学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来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当然,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适当用意译。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九题的翻译题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此句中,“乡”是通假字同“向”,作动词。可译为:向往、崇尚、推崇、追求;若译为:讲求、讲究、明白、通晓、了解、实行、施行、注重、重视遵循等,此点不得分。总之,翻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