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
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10017836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f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