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
19
f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选自《人民论坛》第四期,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和”与“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同”是指相同,是一致。B.“和”与“同”是古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结果。C.“和”并非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不同”并非刻意制造矛盾,“同”并非一定不“和”。D.如果追求的是长远之利、宏大之利而非一时之利、区区之利,“和”也可因“利”而起,“利”也未必生“同”。2.下列关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平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来主张,确立“‘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中心论点。B.作者以古人从义与利的关系的角度对“和而不同”所做的阐述为例证,指出义与利自古至今就是对立的,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第⑦段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观念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走“和而不同”道路,全世界才能实现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D.文章最后指出,只有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并进一步指出,如果磨合得好,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的。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意义则不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