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审美:乐悲情感基调的生化艺术《小石潭记》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唐代柳宗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写景古代散文第一课。作者记叙了自己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在叙事写景中既精致地传递了忘却尘世烦恼的欣悦与沉醉,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被抛掷久远、无法兼济天下的忧伤。这种“对位”式抒情是文本的篇性,也是散文类性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拟从柳宗元情感的矛盾切入,引导学生对其写景抒情精致、含蓄、醇厚的特性细加鉴赏。
相较于本单元的其他篇章,本篇抒情上的“矛盾性”“空筐结构”更为鲜明,所以教学中也会进行比较阅读,会通奥。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感官开放的景物描写并不陌生,但是对景物与情感、个性的融合性描写
还不是很敏感,对曲折情脉的营构,空白结构的创设,幽微情感的体悟,更是比较陌生或理解肤浅。因此,这些地方的审美应该成为教学的攻坚处。
三、教学目标1从“悲乐悲”的情脉中,把握作者幽微的内心情致(重点)。2体味柳宗元抒情写景的精致性、含蓄性和创造性(①明明有亲朋相伴,却说“寂寥无人”的诗化写法;②小石潭也是作者的自况)(难点)。
四、教学方法1、矛盾开掘法。从课文显在的“乐”“悲”矛盾入手,了解柳宗元情感的变化及体现,增强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整体认识。2、还原比较法。通过情境还原、历史还原、艺术还原等方法,品析数词“百”,介词“为”和“似”等词语的含蓄抒情美丽①,并与生活实际打通,不断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
f五、教学流程(一)乐在何处?悟抒情的精致性
1启思在课前预习中,有同学提到本文既写了柳宗元情感的“乐”,又写了“悲”,这不矛盾吗?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一矛盾,探索一下柳宗元的情感基调,以及他的独具个性的抒情艺术。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柳宗元“乐”的句子,再思考思考,他是怎么表现这种“乐”的?2交流①“百二十步”“百许头”没有宁静愉悦的心情,不会去数步数,数鱼数。②“如鸣佩环”清脆的声音写出了欣悦;质地优秀、价格昂贵的玉环也含蓄传递对这种水声的新奇与珍视。③四个“为”字,“蒙络摇缀”观察之细,实际上含而不露地写出了欣赏的沉醉与痴迷,可用还原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何用四个“为”留一个好吗?“似”写出了物我两忘的陶醉。3小结水声、青树、鱼都是在写“乐”,互相衬托,将乐的情感含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