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他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随遇而安,但实质上他对自己缺乏目标、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虽说莱切纳是一个特例,他的经历也很特殊,但却代表了这样一类群体的存在。这类群体将对人生的规划和目标看作为束缚,轻视社会责任,缺乏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最终浪费的是自己的时光和生命。
成功人士与非成功人士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成功人士始终有强烈的规划意识,自觉自主地进行职业规划。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
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仅对于刚刚跨入
f社会的职场人士,而且对于考研一族,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果我们参加工作或者决定考研前,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并且从来没有对自己未来进行过长远规划,从来没有针对自己的理想和规划来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和岗位,那么很可能等我们到了30岁,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专长和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到那时候,我们将会面临在现有岗位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转行又要花费很大力气和付出巨大机会成本的尴尬境地。
二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
小常是某大学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硕士生。七年前,源于父亲职业的影响,小常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电气类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大学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不断了解,小常渐渐感觉到自己对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似乎缺乏兴趣,却能够在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因为自己具有外向、喜好社交的性格特点,又在组织、协调和统筹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小常本科毕业时很想从事管理性质的工作,但专业的限制使他最终还是与某市供电局签约,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一年后,出于对工作的不适应和不喜欢,小常决定通过考研来改变这一切。但究竟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小常很是犹豫:如果报考母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显然考取的把握最大,但自己明明是不怎么喜欢这个专业的,继续读下去肯定很难受但如果报考管理类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尽管符合自己的性格需求,而且专业兴趣也很大,但是考研成功的几率可能很小。犹豫再三,小常接受了父母和朋友的意见,还是选择报考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转眼两年过去,小常即将再次面临毕业和就业。想到本科毕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