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超出一般代理人的权力,他们集决策权、经营管理权、财务管理权、人事任免权于一身,但缺乏有效监督。权力的过度膨胀导致了腐败。(3)落后的业绩考核激励机制是管理层信息造假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政府对国有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不关心其经营过程,且评价体系侧重于利润、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不关心相关的非财务指标。而财务指标离不开会计数据,这也势必导致了管理层为了经济、政治的利益而粉饰会计报表。(4)机会收益远大于机会成本的现实,使管理层敢于铤而走险。对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的权衡,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会计信息失真,一般依赖集体腐败来完成。构成一个高度“团结”的腐败集体,是需要花费高额成本和承担巨大风险的,这个成本是管理层必须付出的。另外,还有一个或有支出,即被查处发现时的惩罚。这个或有支出的可能性及大小,取决于监督机制和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从本文下面所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监督机制是非常不完善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而且法制手段缺乏应有的震慑力。22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操作者(1)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会计自身的缺陷,为会计人员操作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行为的规范,具有内在不完备性。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生成和报告能达到特定目的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滞后性、模糊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很难及时准确
f规定每一项经济业务。同时,会计信息本身含有许多估计因素在内,如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滥用会计估计也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常用手段之一。(2)国有企业现行人事管理制度是会计人员操纵会计信息的直接原因。《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目前,会计人员大多由管理层直接聘用,其报酬、升迁等切身利益都由管理层直接决定,这就使会计人员丧失了应有的独立地位,弱化了其应有的责任意识。3国有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分析从理论上讲,企业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信息应满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而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会计信息,需求欲望并不强烈。下面从投资者、债权人、监督者三方面来分析。31投资者没有真正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投资者理应通过阅读和分析企业披露的关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的信息,结合行业效益水平、国内外政治经济状况等诸多影响因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