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再对刚才“公共汽车”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如果选择路旁的大树或树下乘凉的小男孩为参照物,那么公共汽车内那些人是运动的?学生交流、讨论:乘客、售票员和司机都是运动的。教师提问:选择车内的座位为参照物,会怎样?选择乘凉的大树作为参照物,会怎样?如果选择其他物体为参照,又会怎样?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应该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情况。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的讨论,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描述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时,首先需要选好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就可能不同。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来验证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实验:实验:在课桌上缓缓推动书本,书本上放上一块橡皮,使橡皮与书本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教师提问: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
f静止的?(让他们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橡皮为参照物,书本是静止的,课桌和旁边的同学都是运动的;以课桌为参照物,书本和橡皮都是运动的,桌旁的同学是静止、、、、、由此,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闪闪红星》主题曲。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所听的歌曲中有两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边走。”这两句歌词是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最好写照。请大家先判断哪个物体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第一句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第二句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画面,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这些星球的运动情况。学生讨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世间没有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教师提问:毛泽东诗词中,其中一句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教师提示:地球一天自转一圈,而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所以刚好是八万里。)三、生活实践与应用教师提问:在指南针发明之前,为什么船在茫茫大海中经常会迷失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推理得出: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上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所以很难把握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位置和运动情况。教师提问:为什么飞机可以在空中加油?
附:板书设计静止和运动1、运动: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