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其危害已有较为清晰的结论。认识到这一点,在雾霾的治理上就必须要有更大的视野,任何地方都不应该有置于事外的侥幸心理。重度霾地区固然更需要紧急治理,中度霾地区也不能放松警惕,而空气尚好或是轻度霾地区更应科学预防雾霾,把不重蹈其他地区覆辙放在重要位置。以此而言,在全国范围需按各地的雾霾污染程度制定梯度性的治理规划,降低污染的重复扩散与叠加污染,方能实现针对性治理,提升治理效率。其次,认识到治霾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要承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将不可避免要与雾霾天气打交道,那么,将伤害降到最低,建立制度性的雾霾天气应急方案,就应该与雾霾治理纳入同等重要的规划中去。目前,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雾霾天气下的紧急预案,但纵观各地的执行来看,还存在着诸多欠缺。比如出现过雾霾天气下学校仍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考试的极端案例。再者,警惕“雾霾元凶”争议妨碍和拖延雾霾的治理行动。对于雾霾的最大来源,到底是燃煤造成的“煤烟型污染”,还是汽车尾气抑或秸秆焚烧,各种说法不一而足。虽说最大程度上厘清雾霾的最大元凶,有助于提升治理的效率,但就现实而言,更要防止一些地方借雾霾元凶的争论而拖延雾霾的治理行动。事实上,雾霾来源看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则在很大程度是一个伪命题。雾霾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综合性污染,由各种污染源的交叉而形成,只不过可能存在程度的区别。因此,在雾霾真凶未有确切共识之前,各级政府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规,不放过任何的违规排放,无疑都将有利于雾霾天气的缓解。而淘汰那种以牺牲环
f境质量来换取暂时GDP发展的思路与方式,更是治理雾霾的根本之路。必须看到,治霾是一个科学问题,但首先更应该被视为是一个发展的问题。2015国考冲刺预测班:考前免费住宿,免去住宿烦恼!
fr